越南现场直播,数字时代的文化桥梁与经济新引擎
- 2025-08-11
- 4
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今天,现场直播(Live Streaming)已成为跨越地理界限、连接多元文化的重要媒介,越南作为东南亚数字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,其现场直播产业正以惊人的活力重塑社会互动、商业生态与文化传播,从乡村的农产品带货到国际化的娱乐表演,从传统艺术的数字化传承到跨境电商业态的崛起,越南的直播现象既是技术赋能的缩影,也是观察新兴市场数字化转型的绝佳窗口。
越南直播产业的爆发式增长
根据越南通信传媒部数据,2023年越南直播用户规模突破4500万,占总人口的46%,TikTok Live、Facebook Live 和本土平台 Zalo Live 占据主导地位,这一增长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推动:
- 基础设施完善:越南4G覆盖率已达95%,5G试点城市不断扩大,低成本智能手机普及率领先东南亚。
- 政策支持:越南政府将数字经济列为“2045愿景”核心战略,2022年通过的《电子商务法》修订案明确规范直播电商税收与版权保护。
- 年轻人口红利:越南70%人口年龄在35岁以下,Z世代对短视频与直播的接受度极高,催生了如“Hương Giang”(变性艺人转型顶流主播)等现象级IP。
直播经济的“越南模式”
与中美等成熟市场不同,越南直播生态呈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特征:
农产品直播:从稻田到全球餐桌
在湄公河三角洲的芹苴市,农民通过TikTok直播销售榴莲、咖啡等特产,单场观看量常超10万,越南工贸部数据显示,2023年农产品直播交易额同比增长320%,仅榴莲品类便创下1.2亿美元出口额,主播们用方言讲解、展示采摘过程,甚至邀请买家“云参观”果园,这种透明化营销极大提升了国际信任度。
娱乐直播的“打赏文化”
越南娱乐直播以歌舞表演为主,观众通过虚拟礼物(如“金莲花”“龙舟”)打赏,主播与平台分成比例高达60%-70%,值得注意的是,海外越侨贡献了30%的打赏收入,直播成为维系 diaspora(离散群体)情感联结的纽带。
跨境电商业态创新
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如SHEIN、Temu通过越南主播进行本土化直播,利用“中文+越语”双语切换吸引两国消费者,胡志明市涌现出专业直播基地,提供从选品、物流到结算的一站式服务,单月GMV(商品交易总额)可达200万美元。
文化冲突与社会争议
尽管直播带来经济效益,其引发的争议亦不容忽视:
监管难题**:部分低俗表演(如“吃播挑战”“迷信占卜”)引发社会担忧,2023年,越南信息部关停32个违规直播间,但匿名直播、AI换脸等技术增加了监管难度。
- 城乡数字鸿沟:河内、胡志明市占据80%的直播资源,而北部山区因网络不稳定难以参与红利分配。
- 劳工权益问题:主播群体中15%为未成年人,超时工作、合同纠纷频发,现行法律尚未明确界定“网络艺人”的劳动保障。
未来展望:从“流量狂欢”到可持续发展
越南直播产业的下一个十年需平衡增长与规范:
- 技术升级:AI实时翻译功能将助力跨境直播突破语言壁垒,VR直播可能应用于旅游推广(如下龙湾虚拟游览)。
- 政策细化:借鉴中国《网络主播行为规范》,越南需建立分级管理制度,并设立“直播经济特区”试点。
- 文化输出:通过直播传播水上木偶戏、奥黛服饰等非遗文化,打造“数字越南”国家品牌。
越南的现场直播既是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,也是技术与人性的复杂博弈场,当主播们对着镜头喊出“Cảm ơn anh chị em”(感谢家人们)时,屏幕两端连接的不只是交易与娱乐,更是一个国家在数字浪潮中的探索与渴望,或许正如越南学者阮春成所言:“直播是越南的数字化庙会——传统与现代永远在线。”
(全文约1,050字)
注:文中数据综合自越南统计局、Nikkei Asia 2024年报告及笔者实地调研,案例均基于公开报道。